4. 你偏离自己的教案了吗?如果是这样,请告诉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
① 偏离了自己的教案
② 删去了小试牛刀这一部分的知识应用环节(区分天气实例、谚语、诗歌分别是冷锋还是暖锋造成的),而是把实例、谚语和诗歌融入到冷锋暖锋过境前中后对天气带来的影响的教学中
③ 因为通过自己的模拟授课,发现时间比较紧张。并且认为,把实例、谚语和诗歌融入一开始的知识教学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5. 谈谈你的各种教学行为如活动、学生分组、教材和资源等,它们的有效程度如何?
① 活动方面:本节课从简单判断到准真实情境到真实复杂情境,形成了层层递进的知识应用任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威金斯博士提出要在“以简化的训练或联系的形式实践新的理念”和“在更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表现中,运用这些离散的技能或行动”中递进进行,这也我设计以上递进任务的主要思想来源)坦白来说,个人比较喜欢的设计环节就是最后天气实况地图的任务。这个任务一是让学生意识到真实情境中的地理知识的应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为学生知识的迁移理解提供主观意愿的准备。二是引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低压高压系统,使学生树立起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引出准确的天气预报的价值的课后思考,使学生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个人认为有效程度较高。
② 学生分组方面,只是指示以列为单位分小组,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有效程度一般。
③ 提高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如ppt动画。有效程度一般
6. 如果你有机会给该班同学再上一次相同的课,你的教学会有哪些不同
一、同组成员点评:
优点:
1. 创设了天气预报员的情景,然后能够让学生整节课沉浸在这个任务当中,并且任务的难度由易到难,这个设计得很好
2. 先开始是用了一个比较的方法,比较了这个冷暖过境前、中后的异同点,后面的结合了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然后让同学上黑板去画锋面过境时这个气温气压的变化,整堂课非常完整,节奏也很好,活动也非常丰富,效果也非常好
3. 整堂课难度从易到难不断地去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然后还有天气预报员的这一个情境,也可以使学生们注意力更加集中,然后对知识掌握的也更加完整
4. 在说的冷锋不一定会降雨的时候的解释很好,而且这节课能够运用的是探究学习的方法,很有深度,可以引发学生思考
5. 我觉得是在使用比较法,同时也不忘使用让学生进行一个探究性的学习,用任务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6. 结尾南京天气预报那块的设计很好,既帮助同学们复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也引出了下节课要讲的内容
缺点:
板书颜色过于单一,不够整洁
授课时有较多小动作
二、教学反思:
1. 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生学到了你预期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了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① 本节课聚焦一个知识点:锋面过境对天气的影响。以“做一个天气预报员”任务为主线,从天气预报导入,首先明确天气预报的主要要素,然后引出重点内容也就是锋面过境对天气的影响。通过动画及教师提供思考支架,由教师讲解到学生自主归纳,实现支架教学。其次运用比较法,总结归纳冷锋、暖锋过境对天气影响的异同点,为后面任务提供铺垫。而后进行知识应用环节,从简单判断到准真实情境到真实复杂情境,形成了层层递进的知识应用任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威金斯博士提出要在“以简化的训练或联系的形式实践新的理念”和“在更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表现中,运用这些离散的技能或行动”中递进进行,这也我设计以上递进任务的主要思想来源)坦白来说,个人比较喜欢的设计环节就是最后天气实况地图的任务。这个任务一是让学生意识到真实情境中的地理知识的应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为学生知识的迁移理解提供主观意愿的准备。二是引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低压高压系统,使学生树立起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引出准确的天气预报的价值的课后思考,使学生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
② 学生学到了我预期让他们学到的东西
③ 通过准真实情境中的天气预报和真实情境中的天气预报任务知道的
2. 如果你能描述出好的学习行为,那么这些好的学习行为是怎样表现学生的投入水平与理解水平的?
① 能够模仿我给出的思维支架,进行暖锋过境前中后带来的天气影响的推测。模仿永远都是创造的第一步,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支架进行模仿说明他们理解了冷锋与暖锋的本质核心,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② 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知识。要运用知识,首先要掌握理解知识,所以体现了学生的投入水平与理解水平
3. 谈谈你的课堂教学程序、学生行为以及课堂环境,这些东西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
本节课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导入(天气预报员),随后明确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再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冷锋与暖锋过境带来的天气影响、天气影响的异同点。随后进行知识的应用,通过从准真实情境的天气预报过渡到真实情境的天气预报,一步步提高知识迁移应用的难度并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最后给出课后思考(如何利用天气预报减轻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供进一步的思考空间。学生行为方面,我与学生积极互动,通过启发性谈话、提供支架、上台画图(气温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等。课堂环境较好,多媒体设备使用起来流畅清晰。个人认为本次课堂教学程序,学生行为以及课堂环境很大程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4. 你偏离自己的教案了吗?如果是这样,请告诉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
① 偏离了自己的教案
② 删去了小试牛刀这一部分的知识应用环节(区分天气实例、谚语、诗歌分别是冷锋还是暖锋造成的),而是把实例、谚语和诗歌融入到冷锋暖锋过境前中后对天气带来的影响的教学中
③ 因为通过自己的模拟授课,发现时间比较紧张。并且认为,把实例、谚语和诗歌融入一开始的知识教学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5. 谈谈你的各种教学行为如活动、学生分组、教材和资源等,它们的有效程度如何?
① 活动方面:本节课从简单判断到准真实情境到真实复杂情境,形成了层层递进的知识应用任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威金斯博士提出要在“以简化的训练或联系的形式实践新的理念”和“在更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表现中,运用这些离散的技能或行动”中递进进行,这也我设计以上递进任务的主要思想来源)坦白来说,个人比较喜欢的设计环节就是最后天气实况地图的任务。这个任务一是让学生意识到真实情境中的地理知识的应用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为学生知识的迁移理解提供主观意愿的准备。二是引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低压高压系统,使学生树立起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引出准确的天气预报的价值的课后思考,使学生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个人认为有效程度较高。
② 学生分组方面,只是指示以列为单位分小组,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有效程度一般。
③ 提高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如ppt动画。有效程度一般
6. 如果你有机会给该班同学再上一次相同的课,你的教学会有哪些不同
首先,会减少授课时的小动作过多,书写更加整洁的板书,并与同学有更多的眼神交流。
其次,在冷锋、暖锋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的动画方面会制作的更加精美,并且会改正ppt上的一处小错误。
最后,在教学设计方面,如果时间允许的化,希望能增加冷暖气团性质(气温、气压)的复习。因为气团是后续冷暖锋面过境对天气影响判断的思考支架,所以希望可以先对其进行复习,后续学生在推测时能够更好地判断并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优点:
1.创设了天气预报员的情境来导入,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挑战部分创设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挑战的难度层层升级,创设了一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链,PPT制作精美,结尾有人地协调观的体验,在教学设计上很用心!
缺点:
1.讲课的语调上起伏有点小。
优点:
1、导入采用天气预报,同时天气预报员的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任务的难度具有递进的特点
2、课堂内容完整,节奏好,不同内容的时长分配合理,原理讲解清楚
3、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进行适当的引导
4、知识运用和联系生活实际的部分很恰当
不足:
1、动态的图像展示较少
2、板书颜色单一
优点:
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对比清晰
内容讲解由易到难,教学节奏合理
课堂互动较多,理答充分合理
缺点:
板书色彩单一,重点不够突出
内容较多,略微超时
优点:
1.小组任务分配明确
2.后两个教学环节很新颖,很好地检测学习效果
3.板书简洁清晰
不足: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时间较短
优点:
冷暖峰定义讲解清晰到位。
语言流畅。
以天气预报为主线,与生活连接紧密。
最后通过天气预报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缺点:
问学生天气预报会包含什么,学生回答里有“风”,我觉得一般同学答不出来。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原因没有给出解释。
讨论交流流于形式。
天气预报环节时,要求学生预报12小时和24小时后的天气。冷暖峰的前进速度通常是冷锋更快的,这就导致同学可能错认为冷暖峰的前进速度相同,影响的持续时间也相同。暖锋过境降水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很可能12个小时并不足以结束降水。前面说过的天气预报的要素中并不包含气压,而这个环节的表格中又出现了气压,前后矛盾。
南京和苏州太近了,不太可能同一时间一个受冷锋影响一个受暖锋影响。
优点:
1、课程结构完整、清晰
2、定义讲解清楚
3、案例贴合生活实际
缺点:
1、授课时会有小动作
2、板书内容有点多,重点不是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