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或电子邮箱地址
密码
记住我
Added by 91141618 on 2017-06-08
互评量表
Added by 22151018 5年 ago
297 Views9 Comments0 Likes
Added by 08150118 5年 ago
250 Views0 Comments0 Likes
Added by 22141919 6年 ago
403 Views3 Comments0 Likes
Added by 22141917 6年 ago
295 Views0 Comments0 Likes
1、老师将说课的内容分为四大板块,一是教学背景,二是教学过程,三是板书设计,四是总结反思。教学背景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和学法,而教学过程重点讲解的是课堂的教学流程。这种说课思路虽与其他老师的大同小异,但也有其特别之处,在于板块的分布。老师将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集中于“教学背景”当中,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是给教学过程提供了依据,是作为教学的背景而存在的。 2、在教法学法上,老师分开对象分析,从老师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主要运用了对比法进行,通过类比碳和硅及其化合物对应的性质进行主要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3、在教学过程的讲解时,老师将之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引入”、“新知”、“归纳”。引入是以硅的发展史进行引入学习,新知识的学习部分老师注重强调“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让学生分析硅的原子结构、二氧化硅的立体结构得出相关性质。同时,注重由性质出发探讨用途的教学思维。 4、老师的板书字迹非常工整,PPT制作很精美。提个小建议的是,老师制作的PPT某些字略小,需要改善。
1、PPT中的有些字比较小 2.、老师对教学背景分析的很详细清晰 3、在教法学法上,老师分开对象分析,从老师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主要运用了对比法进行,通过类比碳和硅及其化合物对应的性质进行主要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优点:1、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教学总体设计大体与教材编写者的用心吻合,注重从实际生活中的材料出发,不强化和盲目扩充化学反应等知识,使主题更突出。 2、由于对学生的既有认知及兴趣点把握得较准确,教学设计基本切合学生学习动机和需求,教学线索清晰,教学进程流畅。 不足:1、PPT字体偏小 2、对高一新生来说,教学容量稍显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处理稍显仓促,内容可再精简一些。
优点: 1、老师的说课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的,一是教学背景,二是教学过程,三是板书设计,四是总结反思。教学背景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和学法,而教学过程重点讲解的是课堂的教学流程。 2、在教法学法上,老师分开对象分析,从老师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主要运用了对比法进行,通过类比碳和硅及其化合物对应的性质进行主要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缺点:教学容量稍显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处理稍显仓促,内容可再精简一些。
1、教法学法:本节课的设计主线是硅在社会发展、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主要的教法是通过与碳元素的对比。主要以学生为主的对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元素主线,初步了解元素的对比规律,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对比。但是个人觉得这一手段有些单一。 2、教材分析: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本节课的特点是STSE的成分很多,注重化学与生活的关联。从其生产生活应用、其在自然界的组成等角度分析了教材。整体性不错,但是缺少对教学重点的单独剖析。比如本节课二氧化硅在酸碱中不同的化学行为这一点没有讲到。对于化学的基本知识点的分析还欠缺一点。教学内容选取的有点多,时间可能不太够。 3、教学设计:从硅的实际发展引入新课。这是很好很合理的。但是抛出的问题有点大,为什么硅用途广泛,这个问题设计面太广了。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的想到它的稳定性。应该创设一个情境,比如光纤、瓷坩埚等等。总的来说设计连贯,对比手法贯穿始终,而且对于结构的分析也很细致。但是缺少一个具体的情境。
1、老师将说课的内容分为四大板块,一是教学背景,二是教学过程,三是板书设计,四是总结反思。教学背景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和学法,而教学过程重点讲解的是课堂的教学流程。这种说课思路虽与其他老师的大同小异,但也有其特别之处,在于板块的分布。老师将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集中于“教学背景”当中,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是给教学过程提供了依据,是作为教学的背景而存在的。
2、在教法学法上,老师分开对象分析,从老师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主要运用了对比法进行,通过类比碳和硅及其化合物对应的性质进行主要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3、在教学过程的讲解时,老师将之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引入”、“新知”、“归纳”。引入是以硅的发展史进行引入学习,新知识的学习部分老师注重强调“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让学生分析硅的原子结构、二氧化硅的立体结构得出相关性质。同时,注重由性质出发探讨用途的教学思维。
4、老师的板书字迹非常工整,PPT制作很精美。提个小建议的是,老师制作的PPT某些字略小,需要改善。
1、PPT中的有些字比较小
2.、老师对教学背景分析的很详细清晰
3、在教法学法上,老师分开对象分析,从老师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主要运用了对比法进行,通过类比碳和硅及其化合物对应的性质进行主要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优点:1、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教学总体设计大体与教材编写者的用心吻合,注重从实际生活中的材料出发,不强化和盲目扩充化学反应等知识,使主题更突出。
2、由于对学生的既有认知及兴趣点把握得较准确,教学设计基本切合学生学习动机和需求,教学线索清晰,教学进程流畅。
不足:1、PPT字体偏小
2、对高一新生来说,教学容量稍显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处理稍显仓促,内容可再精简一些。
优点:
1、老师的说课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的,一是教学背景,二是教学过程,三是板书设计,四是总结反思。教学背景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和学法,而教学过程重点讲解的是课堂的教学流程。
2、在教法学法上,老师分开对象分析,从老师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主要运用了对比法进行,通过类比碳和硅及其化合物对应的性质进行主要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缺点:教学容量稍显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处理稍显仓促,内容可再精简一些。
1、教法学法:本节课的设计主线是硅在社会发展、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主要的教法是通过与碳元素的对比。主要以学生为主的对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元素主线,初步了解元素的对比规律,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对比。但是个人觉得这一手段有些单一。
2、教材分析: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分析了本节课的特点是STSE的成分很多,注重化学与生活的关联。从其生产生活应用、其在自然界的组成等角度分析了教材。整体性不错,但是缺少对教学重点的单独剖析。比如本节课二氧化硅在酸碱中不同的化学行为这一点没有讲到。对于化学的基本知识点的分析还欠缺一点。教学内容选取的有点多,时间可能不太够。
3、教学设计:从硅的实际发展引入新课。这是很好很合理的。但是抛出的问题有点大,为什么硅用途广泛,这个问题设计面太广了。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的想到它的稳定性。应该创设一个情境,比如光纤、瓷坩埚等等。总的来说设计连贯,对比手法贯穿始终,而且对于结构的分析也很细致。但是缺少一个具体的情境。